阜阳自古出美酒,金种子酒源于夏商,兴于魏晋唐宋,盛于当代。仔细追溯金种子酒的酿酒史,不难发现魏晋名士刘伶跟金种子酒有着特殊的渊源。
彼时,醉情山水、痴迷酒道的“醉侯”,途径颍州(今阜阳),被杜康后人酿造的白酒,其浓郁的酒香所吸引,于是连喝数碗,醉卧三日未醒,待到第四日醒来后,疑为三年矣,这便是流传阜阳当地、千年不衰的“杜康酿酒醉刘伶,一醉三秋始醒来”的故事。
刘伶,是历史上著名的“竹林七贤”之一,生活在魏晋时期。关于其人其貌,民间说法不少,也很乱。关于这些,正史《晋书》有记载。一般而言,正史所载人物的真实性比民间传说更为可靠,因此,我们不妨先看看正史对这位“贤达”的描绘:
刘伶,字伯伦,沛国人也。身长六尺,容貌甚陋。放情肆志,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。澹然少言,不妄交游,与阮籍、嵇康相遇,欣然神解,携手入林。
关于刘伶的外貌。《晋书·刘伶传》说他“身长六尺,容貌甚陋”。著名古代度量衡专家邱光明先生搜集了考古发现的8支三国至晋朝的尺子,实际考察并对照文献记载,得出晋朝的每尺相当于现在的24.2厘米。这表明,刘伶的“身长六尺”,仅仅是1.452米的“小矮子”。有点“可悲”的是,刘伶不仅个子矮小,而且还“容貌甚陋”,“甚陋”,就是很丑的意思。
但是,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他的身高与样貌,而是取决于他的精神内涵,而刘伶恰恰具备了这种内涵。他以“细宇宙齐万物为心”,他的世界观与常人不一样,而且灵活敏捷,不缺乏临时应变的机灵。
刘伶平时沉默寡言,也不乱交朋友,俨然有君子之风,但一旦遇到阮籍和嵇康,便神清气爽,言语豁达,相携进入竹林深处,畅谈世道。
刘伶的“处世之道”
从文献记载看,刘伶曾入仕为官,但“竹林七贤”所具有的共同特征——纵酒酣歌、清静无为、不问时事的特点,刘伶也并不缺乏。朝廷举行官员对话,讨论交流中,刘伶倡导无为而治,一切所谓的“措施”,都是多余的,这让旁听官员们觉得自己的行政“百无一用”。
有一次,朝廷遣使来请他出任朝官,他不愿意,闻知此讯后,立即将自己灌醉,等使者到来时,他脱光衣服,赤身裸体冲出家门,扬长而去,让使者回朝报告:刘伶是个疯子!事实上,刘伶与其他“六贤”一样,其所谓“醉了”,未必真的在乎酒,“饮者未必剧饮,醉者未必真醉”,只是借酒疏远现实与世故罢了。
所以,后来朝廷考核,同辈好友均一一得以提升,唯独刘伶因“无用”而被弃用,落得他清闲自在,以致寿终正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