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(1037-1101),字子瞻,一字和仲,号东坡居士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,苏洵子,苏辙兄。嘉祐二年(1057),欧阳修知贡举,苏轼兄弟为同科进士。
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,其诗歌现存二千七百余首,“诗本似李杜,晚喜陶渊明……”他擅长词,是宋代豪放词的开派人物,且词风多样。他在词史上的贡献,还在于发展了婉约词,扩大了婉约词的题材,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。苏轼的散文今存有四千余篇,往往信笔挥洒,自然圆畅,思路开阔,文如泉涌,千变万化,姿态横生,气势磅礴,一泻千里。
苏轼与颍州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,一是任颍州知州之前,二是任颍州知州期间,三是离任颍州以后。
熙宁四年(1071)六月,苏轼通判杭州。这时,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、太子少师致仕,闲居颍州。七月,苏轼全家乘船离开京城来到陈州(今河南淮阳),在陈州苏辙处逗留多日后,兄弟一同至颍州看望退休居颍的恩师欧阳修。他们一起游览颍州西湖,饮酒赋诗,畅谈人生,欢聚二十余日,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,苏轼写有《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》《颍州初别子由二首》等诗,其《陪欧阳公燕西湖》(燕,同宴)诗云:
谓公方壮须似雪,谓公已老光浮颊。
朅来湖上饮美酒,醉后剧谈犹激烈。
湖边草木新着霜,芙蓉晚菊争煌煌。
插花起舞为公寿,公言百岁如风狂。
赤松共游也不恶,谁能忍饥啖仙药。
已将寿夭付天公,彼徒辛苦吾差乐。
城上乌栖暮霭生,银釭画烛照湖明。
不辞歌诗劝公饮,坐无桓伊能抚筝。
次年(1072)四月,赵槩专程来访致仕居颍的老友欧阳修。欧公非常兴奋,赋诗多首记之。这次聚会,轰动一时,传扬千里。当时的众多名人文士,虽在外地,也都赋诗词吟咏此事。远在杭州的苏轼也写有《和欧阳少师会老堂次韵》《和欧阳少师寄赵少师次韵》,以及《题永叔会老堂》:
三朝出处共雍容,岁晚交情见二公。
乘兴不辞千里远,放怀还喜一樽同。
嘉谋定国垂青史,盛事传家有素风。
自顾缨尘犹未濯,九霄终日羡冥鸿。
苏轼出知颍州是在元祐六年(1091)八月,在欧公去世十年后,苏轼除龙图阁学士知颍州军州事,他在致王定国的信中说:“某已得颍州,极慰所欲。”他于八月底离开京城开封,闰八月十七日入颍州界,二十二日到任。
苏轼与颍州的关系,不亚于欧阳修。颍州之于欧阳修是“家”,而西湖之于苏轼则是“长”。宋《王直方诗话》云:
杭州有西湖,而颍亦有西湖,皆为游赏之胜。而东坡连守二州。其初得颍也,有颍人在座云:“内翰只消游湖中,便可以了郡事。”盖言其讼简也。秦觏少章因作一绝以献云:“十里荷花菡萏初,我公所至有西湖。欲将公事湖中了,见说官闲事亦无。”后东坡到颍,有《谢执政启》亦云:“入参两禁,每坫北扉之荣;出典二邦,辄为西湖之长。”
“西湖之长”是苏轼自己给与西湖关系的定位。他说自己就是西湖的长官,负责掌管西湖的人。苏轼在颍时间虽不足半年,却为颍州人民办了不少大事。
欧阳修、苏东坡师生二人在颍州当知府期间,留下近百首有关颍州美酒的诗词歌赋,可见二人对“颍州”的独特感情和对“颍酒”的喜爱。不仅如此,北宋颍州名酒“凤曲”、“银条”,还作为进贡朝廷的御用酒,当时,很多达官显贵来颍州,只为尝一尝“颍州美酒”。
通过他们留下的诗词我们可以想象,欧苏师生二人与当时的社会名流泛舟西湖,对酒当歌,那是何等的盛世美景,人间天堂!
岁月荏苒,颍州美酒仍在,如今再品颍州酒,你脑中又会浮现出谁的身影?